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没有特斯拉不仅因为“准生证”

作者:万仁美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发布时间:2013-12-3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目前,国内电动汽车销售不温不火,虽然销量在增长,但始终难有大突破。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斯拉销售很火爆,两相对比反差很大,有些人把原因归结为《新能 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限制了“中国特斯拉”的诞生。《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被很多人戏称为“准生证”。

把原因归结为“准生证”,这样的分析有些简单,笔者以为,中国没产生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不仅因为准入管理的问题,还与文化特点有关。

笔者先要说明的是,特斯拉不应该被神化,国人不必因为中国没有特斯拉而自卑。2013年,特斯拉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赢利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与此同时,菲斯科破产、通用沃蓝达销售不畅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斯拉的赢利显得非常抢眼,许多人为其罩上耀眼的光环,甚至被神化。仔细分析可以看到特斯拉的成功源于商业模式,并不是技术有多么先进。

“三电”是电动汽车最核心部件,特斯拉采用18650笔记本电池,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样的电 池技术不先进; 笔者前不久亲眼看到了特斯拉早年与ACP签订的专利技术转让协议,ACP转让了5项电机及控制技术专利给特斯拉。ACP进行技术转让后仍 在不断前进,目前已经研发出第四代电机; 许多人称赞马斯克把网络控制领域用程序控制上万台服务器的模式,搬到了特斯拉电池系统控制领域,用分层次管理的 办法控制了6831节小电池。业内专家告诉笔者,这项技术也不领先,许多专门从事电控技术的企业均采用这种方法。

有些人在谈到中国为何未产生 特斯拉这样企业的时候,只对中美进行了简单对比,没有全面分析。特斯拉诞生于美国硅谷,风险投资偏爱硅谷,为特斯拉的创立提供了资金来源,在美国制造新能 源汽车没有“准生证”,为特斯拉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这的确是事实。但是,笔者反问一句,许多国家学习硅谷成功经验,纷纷建立自己的硅谷,筑波被称为日本的硅谷;巴伐利亚被称为德国的硅谷;伦敦西部、温莎附近有一片土地被称为英国的硅谷,等等,这些国家制造新能源汽车也不需要“准生证”,为何没有诞生各 自的特斯拉呢?

很显然,“准生证”与一国是否能产生特斯拉没有必然联系。笔者以为,仅在美国诞生了特斯拉,与美国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汇聚于此,形成了美国比较独特的文化氛围,许多人有了好的创意,就敢于大胆付诸行动,为实现创意寻求各种资 源支持。很多风险资金对于新颖的创意也敢于大胆投资。笔者曾采访多位风险投资人士,他们告诉笔者,在美国,有些人仅仅有创意思路,风险投资就敢于拿出大笔 资金投进来,这种事情在其他国家非常少见。

美国人富于冒险精神,有可能带来巨大收益,但失败风险也很高。这些风险投资人士告诉笔者,美国曾有过互联网“冬天”,当时硅谷哀鸿遍野,失败的案例非常多。即使有过“冬天”,今天的硅谷仍然活跃着大批风险投资,由此可见,美国人多么富于进取和冒险。

这些风险投资人士还告诉笔者,国内的风险投资与美国有很大区别,美国偏重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国内的风险投资偏重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PE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一般来说,PE进来时,非上市企业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有了成熟可靠的产品,企业正在走上正轨,急需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从中不难看出,VC偏向于冒险,PE要保守许多。

笔者有不少同学曾经在欧美求学,有些回到国内,有些留在当地工作,他们认为,相比于美国社会文化的开放,欧洲国家显得比较保守。也许保守的社会文化才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没有诞生各自特斯拉的主要原因。

一国的文化是经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若想产生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就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比如取消“准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鼓励企业敢于走不同发展路径。好的制度可以迅速活跃经济、改变社会风气,时间久了,文化也就变了。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特斯拉 美国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