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能源车现实“坐标”在哪?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4-01-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2013年划上句号,中国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艰难爬坡。尽管其中穿插着以特斯拉和宝马i带来的电动潮流,但国际同行的灿烂并没有给国内的现实带来太多的惊喜。

 

从数据来看,201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6万辆和1.28万辆。而今年,据行业内的乐观估计,这两个数字有望突破1.5万辆,但这个成绩与“到2015年累计产销50万辆”的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第一阶段目标仍有天壤之别,更遑论达到第二阶段产销200万辆的天文数字了。

 

不过,官方对此依然保持了一贯的乐观和淡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去年12月30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中预计,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可能有所回落,而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在惨淡现实的对照下,这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心理抚慰,而非市场预测。在过去三年间,官方多次以“万亿投资”和“千亿产值”来描绘新能源汽车的美好前景,理想很丰满,但无奈的是,现实却很骨感。

 

从一开始,新能源汽车计划就注定了要面临尴尬的结局。原因很简单,在市场决定一切的现代商业社会,必须以真正的市场导向研发产品,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却在产业技术尚未定型的情况下,就以行政方式框定了“电动汽车”这个发展方向,完全脱离了市场。

 

此外,整个计划也被赋予了带领中国汽车制造业“弯道超车”发达国家的历史使命,结果可想而知。

 

在政府的发展策略下,政府的补贴政策应运而生,且深刻影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凭空起步的新能源汽车由于缺少工业标准和明确的技术路线,生产企业只能选择政府看好的技术,在研发上裹足不前。

 

在一些方兴未艾的市场,比如混合动力,虽然非常实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但由于支持力度不强,企业几乎不做考虑。甚至在电动汽车上,生产商也往往脱离市场,只着眼于政府补贴而非市场需求,错过了重要的发展机会。

 

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和标准不同,电动汽车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壁垒迟迟难以打破。正是如此,国家的鼓励也成了惟一令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亢奋的“吗啡”,造成了如今的“政热市冷”局面。

 

虽然对于新能源汽车,几乎每个企业都有参与,但真正实干的并没有几家,大部分企业的思维仍停留在完成政治任务、获得政策补贴和博取政绩上,由此而来的产品难以令消费者满意,发展也不可持续。

 

2013年11月,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495辆,比去年同期的4000多辆产量大幅下降。

 

与企业被赶鸭子上架相似,地方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也明显对行政式的干预产生反抗心理。在第二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公布时,4年前已是全国新能源汽车试点的济南市,主动放弃了第二轮国家试点的申报,原因是国家“预设的目标太高”。

 

在终端市场上的情况也差不多。政策含义内的新能源汽车至今没有获得认可,更别说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在去年1.28万辆的销售中,除去政府支持的采购部分便所剩无几,市场发展严重依赖政府的补贴支持和购买。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发展接连受挫之下,是不是应该回过头来思考,如何定位“新能源汽车”及其现实的“坐标”?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上,市场的决定作用被一再强调。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也应该有市场思维。企业需要的也不仅是政府的补贴和政策支持,更需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为主导的发展环境。而政策制定者要做的,是尊重市场,把市场能决定的,尽早还给市场。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