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金红光院士: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三套马车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4-01-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我国传统以大量消耗能源和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合理利用能源,解决环境污染必须提上日程。”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金红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逐渐增多,能源稀缺、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来。一项数据显示,2000年人类消耗一次能源为10亿吨,2012年能源消耗则达到36.2吨。

现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金红光,一直从事能源环境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他认为在全球能源短缺,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是实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是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之路。

“应该让电厂戴口罩,而不是百姓戴口罩”

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发的雾霾天气,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加快清洁能源的利用正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

“雾霾产生跟能源结构密切相关,”金红光认为,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说雾霾的产生与电厂燃烧方式有很大关系。

“应该让电厂戴口罩,而不是百姓戴口罩。”金红光表示,传统思路以煤为主的大规模燃烧、大规模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金红光认为解决雾霾的问题,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再依靠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其次,调整能源结构,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例如开发分布式能源系统,开展能的梯级利用方式,改变能源单一输入、单一输出的简单粗放型的利用方式,减少污染,实现清洁发展;再次,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的利用方式。

“可再生能源发展也需要三套马车”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取之不尽、清洁环保的特点,可以持续满足人类的能源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占国土面积2/3,大片的戈壁和沙漠可以建设太阳能电站。同样,生物质资源年可利用量达几亿吨标准煤,地热能、海洋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然而,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较低,不足10%,并且弃风、弃水能源问题突出。

金红光指出,太阳能热发电正成为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我国太阳能资源虽然丰富,但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才刚刚起步。

“太阳能是低密度资源,需要聚集起来才能成为能源,然而聚集的过程很难,成本高,”金红光表示,由于成本高、效率低和规模小等限制,当前太阳能热利用率仅占我国一次能源供应的1%。

对此,金红光认为太阳能热利用要突破瓶颈,首先需要发展适合我国特点的中低温太阳能互补发电技术,其次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等。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需要三套马车:市场、技术和政策,三者要互相协调好。”金红光说。

“从价格改革实现能源改革突破”

2013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框架下,从重组国家能源局、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到三中全会对下一步能源改革提出重要指引,标志着我国能源改革探索已然启程。

“能源领域改革难度很大,行业垄断很集中,”金红光表示,能源改革要从具体问题入手,行业垄断没有打破,改革就很难突破。

金红光指出,打破行业垄断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需要政府拿出勇气和决心破除利益集团阻挠,协调好地方、垄断行业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金红光认为能源改革还应从环境、效率破题。其中包括改变传统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的效能,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及推进天然气、电力等价格改革。

“从价格改革实现能源改革突破,”金红光表示,能源价格改革会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能源价格体系还有很多不妥顺的地方,需要成立一个部门综合考虑水、电、天然气等各个行业的价格,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市场机制的价格管理体制。

“希望未来社会实现无碳能源无排放”

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金红光当选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当选院士很高兴,是对我一直以来科研工作的肯定,”金红光表示,当选院士之后将要求自己更深入地思考还应该为国家做哪些贡献。

同样,作为民进会员的金红光,一直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民进的工作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给民进中央科技医卫委员会,尽可能提出有高度、可操作性强、综合性的建议。”金红光说。

金红光表示,未来将继续从燃料源头上做研究,希望能够以燃料源头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效能、控制污染。同时,还要加强对太阳能发展的研究。

“从以前的高碳能源高排放,到现在的高碳能源低排放,希望未来整个社会实现低碳和无碳能源无排放。”金红光说。

分享到:

关键字:金红光院士 可再生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