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特高压输电通道 返回

企业复工电力指数背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电网头条 发布时间:2020-02-19 浏览:

电力大数据突然备受关注。

2月13日,央视聚焦由国网浙江电力提出的国内首个“企业复工电力指数”。由供电公司采集当前每天企业用电量,与历史上正常生产时的用电量相比,并用大数据分析而形成。

一个数据就能直观地看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复工水平。万众瞩目也不是没有道理。

个中缘由,自然有疫情下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的焦虑与诉求,也有对破除信息迷障以观天下的渴望,更深层次的,还有对更现代化治理技术的期许。

复工指数,基于“包可靠”的用电数据,实时、准确,还有历史同期对比。恰好满足了三重需求。

对国家电网公司而言,企业复工电力指数是电力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小小案例,也只是此次疫情大考中,受“检阅”的电力科技之一。

比起一味地夸耀,是不是更该问一句:国家电网为何能如此迅速地推出复工指数?

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能提供一些新思路。

复工指数的基础在于用电数据。

那,这些海量数据是怎么来的?数据是怎么用的?

答案似乎很简单:从用电智能采集装置来。由团队讨论研究反复验算出的指数模型。

再进一步,这些海量的采集装置是怎么装上的?国网员工又是如何想到模型的?

这或许更应该被关注。背后的战略思维与布局,才是这次疫情大考下,需要总结与思考的。

浙江是复工指数研究的先行者。不妨以浙江为例,简单复盘:

自2010年以来,浙江开始推广智能电表,2015年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浙江全省智能电表近3000万只,采集终端370万个,每天采集数据达到7.8亿条。这些数据海量、专业、多样,具有大数据的特征。

2016年,国网浙江电力正式成立“互联网+营销服务”团队,专门有大数据研究小组,常态化开展大数据产品研究。成立当年,第一个大数据产品“基于大数据的客户标签及客户画像建设”出炉。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建立了双创中心、多元客户需求实验室以及精准营销、精益管理两个营销大数据创新培育基地,研发了房产空置率、环保监测、信贷辅助等10多项大数据产品。

这次疫情下,政府提出安全有序抓复工,很多企业也着急复工,该公司团队成员立刻考虑能否利用电力大数据分析企业复工情况,解决防疫人手不足难题,协助政府做好防疫及有序复工工作。

通过分析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建立一种算法,根据企业历史用电量情况、当日用电量情况等数据,得出复工指数,直观反映当前企业复工复产情况。

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具备了大数据智能采集的基础设施,硬件上是到位的;

二是在电力大数据挖掘上,有人员、技能、机制的基础和经验,捕捉需求快,把想法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

达到这两点并不容易。

就说智能电表的推广吧。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部分地区先行推广“一户一表”,这才从多家合表精准到了“抄表到户”,但仍是人工按月。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比如上海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花了5年时间才在城区基本实现户户有电表。2011年,国家层面将一户一表纳入惠民工程。201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相关通知中规定,2017年年底需要完成全国95%以上一户一表改造。

安装智能电表是2009年随着国网的智能电网建设开始的。2010年才在国网供区大面积推广。截至去年9月底,国网供区已经安装了4.73亿只智能电表,覆盖率超过了99%。而智能电表每15分钟自动采集一次,一天就有96个连续性好的用电数据。

在智能电表的推广中,比之机械电表,精度更高、计量更准,所以媒体和供电公司常需要辟谣智能电表是不是走得快、15A电表是不是比10A电表费电等。时至今日,智能电表的谣言似乎还是“月经贴”。对新事物,认知并接受的过程,没那么简单。

浙江本身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高地,配电网基础好,发展电力大数据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但利剑出鞘依然要靠多年的砥砺与积累。

在整个国网范围,这项工作就更不容易了。

2月14日,国网营销部发布通知,要求在各省公司推广电力复工指数的经验,根据各省特点,研究适应本省的复工指数。

而此前漫长、艰难甚至不为人所理解的前期工作,发挥了巨大的效用,特别是智能采集装置让“大数据”成为可能——包括数据颗粒度的精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连续性好,数据的覆盖面广、准确度高等等。

这些都是国网得以推广企业复工电力指数的基础和底气。

人的培养也是如此。

还以浙江为例。自2016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已连续举办四届数据价值挖掘大赛,涉及各大专业,“大数据思维”是一种常态思维,众人组局创新创造也是一种常态文化。

2016年入职杭州供电公司的青年员工方响这样介绍自己接受的“创新培养”:“我刚入职时,新员工培训中就有很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前三年,我在地区调控班工作,每年都会参加QC、数据挖掘及青创赛,各类比赛前总会组织专家授课,学到了很多。2019年以来,我们公司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合作开展大讲堂,全国知名高校教授、企业专家来讲课,有6期吧,电力大数据、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都有。就是这些活动、比赛、培训,激励着我们参与到创新中去。”

在这次疫情中,方响参与了“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算法辅助社区防疫的研究。这也是在疫情中“显神通”的电力科技之一。此外,电力大数据“服务特殊群体”为疫情期间独居老人的生活提供保障,道路覆冰预测系统为疫情防控物资运输提供预警等等。这些都倚赖于国网长期的数据耕耘。

除了直接反哺社会的大数据,国网还通过“管好自己”为抗疫作贡献。比如无人机巡线、机器人巡视、AI智能调度员等。这次供电公司采用了无人机巡视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供电的线路,一来更安全,避免人员感染,二来效率高,无死角。这些技术已经过了新鲜期,这正体现了新技术在电网铺开并应用的过程。

但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只在重要线路和特殊情况下使用,而没有大规模推广?无人机的续航问题和飞手人力的相对缺乏是限制条件。这就反映了技术在电网发展的另一面:在实际需求中,不断暴露短板、改进适应。一边改进,一边推广,这是前期工作中的常态。

基础设施的铺设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厚植科技土壤的长期工程。

以这次企业复工电力指数的诞生来看,并不虚妄。

2月3日,百度CEO李彦宏在一封内部信中提到,疫情过后,整个社会都会重新审视技术的价值。

其实,不用等到疫情过后。

在被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的今天,获取专业性、实时性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比如能够实时可视化地“云监工”,还可以精准地定位病患的足迹。再比如,企业复工电力指数也为防疫、复工“两不误”提供了可能。

另一面,信息来得快、去得快、翻转得也快:一会儿感动得想哭,一会儿又想骂人,这可能不是个案。在想骂人的坏消息里,地方红十字会物资分发的“介绍信配给”模式是引起公愤的一件。而这恰与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数字中国建设了那么多年了,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古早”的管理模式?!

因技术而起的舆论焦点,自然会落在对技术的思考上。

第一,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跟不上节奏会在危机面前摔得很惨。

在重大的公共事件中,信息的传递很快,情绪化与理性交织。这种情形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技术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被寄予了厚望。如果跟不上技术变革的节奏,比如红十字会的物资分配风波,那么,在人们倾向于用最新的技术作为衡量标尺的时候,这些跟不上技术发展潮流的单位、组织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跌落谷底。

第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科技的创新需要长期规划和推动。

推动一些技术的落地是长时间艰巨的工作,需要中长期的规划,同时人才培养和思维也要跟得上。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地的艰苦,风物长宜放眼量。

技术能“靶向”发力背后,正是长期的准备,长期的积累。

事情要做在前面,或许还是很前面。所谓量变引起质变。

积水成渊,方能蛟龙生焉。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数据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