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柔直工程直流系统带电还有一个半月时间,徐党国就把“调试进度表”挂在了项目部会议室。康保、张北、北京三个换流站的基本情况、工程进度,连同他们“因站而异”开出的“调试药方”,他都清清楚楚。
徐党国是冀北电科院调试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张北柔性直流电网±500千伏张北换流站工程(简称柔直工程)调试工作。这个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
“作战图”上勾勾画画,作了各种颜色和字体的标记。徐党国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眼下最紧迫的就是时间。”
有时,徐党国彷佛在工程现场看到时间的重影——建设初期空旷的站址,到现在电气设备安装完成等待调试,像两张照片,同时定格在他的记忆里。
仅仅用时一年,这项为2020年张家口冬季奥运会建设的电网配套工程,就已经以全世界瞩目的崭新面貌站立起来,为张家口地区可再生能源可靠送出与消纳,构建起了输送大规模风电、光伏、抽蓄等多种能源形式的四端环形柔性直流电网。
调试时间延长了24倍
10月28日晚上7时,崔贺平边吃晚饭边接电话。对方是康保换流站业主项目部的负责人,一天数次电话催促进度。
崔贺平为此几乎夜不能寐。他前一天已经在现场熬了一夜,凌晨回来睡了3个小时,扒拉一口早饭,又赶到现场干了一整天。他是调试副总工程师,现场事无巨细,他条分缕析无一疏漏。
1200余台(套)调试设备。3000余样油气检测样本。
其中,仅换流阀厅IGBT模块,三个站总数约为1万余个,需要逐个耐压测试。
20天工期。
这是摆在徐党国、崔贺平和他们的团队面前的任务。
10月临近尾声,三站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即将结束。按照11月15日具备直流系统带电条件的工期要求,大量户外场及换流阀厅设备及控制保护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张北的温度已降至零下,天空飘着零零落落的雪花,地上白蒙蒙一片。崔贺平再次赶往现场,准备夜战。连续两夜,他监督调试最关键的设备——直流断路器。
就在几天前,调试组在给直流断路器供能变压器做耐压试验时,意外发现直流断路器的支柱被击穿。
被击穿的绝缘元件在支柱内部,外表看不出来。断路器支柱共有39根,外形一模一样。这就意味着,这39根支柱需要全部拆下来,逐个排查。
当时,计划工作已经结束,正准备收工。可是没有一个人说走。
39根支柱被一一拆下、再次加压试验。
一根、两根……直到最后一根,才发现缺陷所在。支柱内部用的绝缘材料是环氧树脂纤维,缺陷支柱里面有一根纤维烧黑了,造成了破坏性放电。
缺陷终于找到,大家松了一口气。再看时间,已经凌晨3点。
查出断路器支柱缺陷后,徐党国和团队成员们,硬是修改了试验标准和试验范围,把所有设备的耐压调试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再延长至2小时,整整是原计划的24倍,并且增加了未列入调试计划的设备。
3个月的车程,绕地球一圈
化学所张建国的房间的地上,整齐地放着几十个大小统一的玻璃瓶,里面盛着或多或少的无色透明液体。
这些油样,将会经过色谱分析、含水量、闪点、击穿电压等十余项检测。
油气检测是个十分细致的专业。以变压器为例,注入前需要取样、注入后取样、试验后取样、轻载取样、带载取样……同一台设备,取样达到十数次。
张北柔直工程三个换流站,绝缘油/SF6气体检测总数约3000样,而项目部化学专业只有张建国和另外一个成员。
提到工作量,张建国举重若轻:“这次的设备很多是国内‘首台首套’。能参与这样的工程,是多么幸运啊。”
张建国今年42岁,从事化学专业已经16年。他说自己“热爱这份工作”。不同的工程、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几乎成了他理解这个行业的依据。
最近一个月,徐党国经常问司机师傅,白天睡觉没?如果得到肯定回答,徐党国会满意地眯起眼睛——这样司机师傅就可以晚上开车去另一个站。干了一天活儿的兄弟们呢?“可以车上睡。”
徐党国的印象里,他从未面临如此艰巨的挑战。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扎根在生产一线,参与调试过那些“很厉害”的工程。他经历过戈壁滩的黄沙、在梅雨天抱着调试设备疾行、跟着土建工人扛过电缆,从未曾让他踌躇。
这次,徐党国感觉团队“像打了鸡血一般”,有限的人手分成两拨,一拨白天干,一拨夜里干。有时,他们会在凌晨的食堂相遇,互相问候:“昨晚到几点?”
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开完收工会,几个同事蹭一下不见了,回房间、合眼、睡觉。三四个小时以后爬起来继续干活。在调试现场,兄弟们投入的精力和心血让徐党国心疼,也让他敬佩这些承重的肩膀。
调试仪器、工器具、试验样品……跟随着那些略显疲倦的身影,在夜幕里飞快地驶向下一个目的地。
秦逸帆说,仅仅最近三个月,他们工程车的里程数可以绕地球一圈。
这是“国家电力事业飞速发展”宏大叙事里的一个注脚。
轻轻的鼾声响了一路。
跑过几个工程,这个调试员就长大了
就在张北工程紧锣密鼓地建设时,10月22日,2019年国际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在山西开幕。中国在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坚定决心和战略部署,让徐党国、张建国这样的“老电力”感触良多。能源革命,就像这个时代本身,会不断向前发展。拼搏在最前沿的电网建设者,用汗水浇灌着国家的基座。
作为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一路紧紧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里,秦逸帆找到了两年前他在工作间隙写下的心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吐槽”:累、天气差、挨批评、技术不过关、想家……这个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的硕士,不能想象自己今后的每一天,都是这样“一地鸡毛”。
现实没有给他多少时间自怨自艾。2017年,刚分配到电科院高压所,他就跟着老师傅跑现场。
他看到,徐党国这样的前辈们,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冬里,坚守在工程现场,一干就是一天,饭都顾不上吃,时时处处展现出老一辈电力建设者不忘初心的本色。
翻到后面,他的日记换了内容:
“短短几天收获颇丰,知识和技术的获取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我从老一辈专家身上看到的一种精神。”
小秦跟不切实际的幻想挥手告别,开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他不再计较“是不是分内的活儿”,而是学会了和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补位,互相着想。
小秦很快成长为徐党国口中的“能带摊儿”的中坚力量,这是最让徐党国欣慰的。包括他在内的很多电科院的技术专家,愿意做年轻一代坚持和努力背后的推手。徐党国说,
十年树木。这10年,20年,冀北电科院一批又一批专家“树”了一个榜样,在国家电网事业与技术人才的成长成才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