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特高压输电通道 返回

国家电网: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着力提升投资效率效益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20-02-04 浏览:

文/国网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  张全

我国能源电力增长前景广阔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在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电能替代化石能源、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自主创新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目前,国家电网已经成为全球并网装机规模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资源配置能力最强、安全水平最好的特大型电网,正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尽管我国能源供应质量显著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但能源发展仍面临“三高”难题:一是碳排放高,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8%;二是能源对外依存度高,2018年为21%,其中油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0%和45%;三是单位产值能耗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随着能源革命持续推进,我国一次能源低碳化转型、终端能源电气化转型明显,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预计到2050年我国能源发展将实现“两个50%”,即能源清洁化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0%,电气化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过50%,分别比目前提升36和24个百分点。届时人均能源需求将达到约4吨标煤/年,人均用电量将达到约1万千瓦时/年。

“十四五”期间,预计我国电气化率将持续提升,2025年达到30%左右,电能超过煤炭成为最主要的终端用能品种,将形成以电为中心、电网为平台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将呈现融合协同的新模式,打破竖井壁垒,实现更大范围的提质增效。综合能源服务、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新元素、新业态,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满足电力需求持续增长,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电网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坚持稳增长保民生的电网投资理念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保民生、保发展、稳增长,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公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降低社会用能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体现公司的责任与担当。然而,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给电网发展带来一定压力,促使公司加强内部挖潜,注重科学投资、精准投资,激发企业内在发展动力,提升投资效率效益,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准投资要着重在“稳”和“精”上下功夫,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实现科学精准投资,降低社会综合用能成本,通过电网技术改造提高资产利用率和设备健康运行水平。

提升精准投资水平,需构建以科学量化分析为依据、投入产出效益为目标导向的精准投资决策体系。深入开展电网投资策略研究,建立项目集群和投入组合优化模型,优化投资方向、规模、结构和时序,提升投资策略的精准度。建立综合考虑电网物理网络特性和发展目标的多维投资效益评价模型,科学评价电网投资效率效益。持续开展电网诊断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提升投资精准性。

2020年电网投资特点

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电网投资重点落在保民生、保发展、保安全、保服务上,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确保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保民生依然是电网投资的重中之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公司将优先在脱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农网改造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服务民生改善,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保发展是电网投资的重要目标。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公司将在加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完善区域网架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我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经济布局,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保安全是电网投资的核心任务。电网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将在优化网架结构、加强设备运维、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加大投入,守住安全底线,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有力保障。

保服务是电网投资的落脚点。营商环境是评价电网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公司将在满足新增负荷供电需求、提升“获得电力”指数、服务新能源接网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我国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投资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