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浙江金华110千伏站前智慧变电站内,一排排开关柜前,智能机器人通过电子眼开始了日常巡视。110千伏站前变电站是全国首座全户内智慧变电站,于当天正式投运。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开展首批7座智慧变电站试点建设。作为浙江电网唯一试点,金华供电公司科学统筹,用两个多月完成了110千伏站前变电站建设投运任务。
作为一座“智慧变电站”,站前变电站实现全电压等级倒闸操作“一键顺控”、全部巡视“机器替代”、人员行为“智能管控”、设备状态“全面感知”、异常状态“智能联动”、运检策略“辅助决策”。
机器替代人工,运检效率效益双提升
110千伏站前变电站坐落于金华市区中心地带,占地2700多平方米,为全户内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智慧变电站,通过优化空间配置,使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与周边热闹的居民区和商业区相比,变电站内空无一人,只有机器运转的轻微嗡鸣声。
站前变电站采用无人值守,在设备区部署了机器人、高清视频和红外摄像头等设备。系统自动完成设备位置、温度、外观及周边环境巡视,并通过图像识别算法智能识别,将表计读数远程传输,实现表计100%免抄录。“以后我们每半年安排一次核对性检查就够了,平时不需要安排人员。”站前变电站现场工作人员虞明智说,采取机器替代后,人工巡视工作量下降了90%以上。
除了减少人工巡检外,站前变电站实现全电压等级倒闸操作“一键顺控”,与常规操作相比,人工操作项目减少85%以上,整体操作时间下降70%,同时操作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问诊开方一步到位,安全管控升级
长久以来,人工巡视操作效率不高、设备工况反应不及时、人员行为管控难等是变电站运维的难点。站前变电站打破常规,应用多项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运维效率和水平。
当工作人员进入站前变电站大门时,站内的“黑科技”就已经开始全效运转。“智慧之眼”开启,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车闸系统自动确认人员信息,关联门禁、工作票,提取车辆信息、工作时间、工作范围等,严控现场安全。
变电站传统检测需要运行人员人工巡视、带电检测,检修人员停电试验。站前变电站在设备制造阶段同步安装600余个感知元件,实现设备“实时体检”、健康状况“未卜先知”,减少了检修频次和费用。
“站前变电站很聪明,问得了诊,还开得了方。”站前变电站现场负责人赵寿生介绍说,通过预设预警模型,系统对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分析、智能诊断、主动预警,并推送预警处理和主动防御策略。当设备出现故障或异常信息时,系统自动判断,生成辅助处理策略。
站前变电站还实现智能巡检机器人、高清视频、主设备监控系统、辅助设备监控系统等系统数据共享。在监测到环境异常时,系统联动空调、柜内加热器等及时调节环境参数,提高设备故障、异常处置效率,实现运行环境自愈。
深化融合创新,探索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9月1日,110千伏站前变电站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首批试点,智慧变电站建设没有前例可以参考。建什么?怎么建?
金华供电公司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的部署下,着力深化融合创新,以“安全、可靠、实用、高效”为目标,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围绕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理念,建设“本质安全、绿色环保”“效益提升、机器替代”“状态感知、融合互联”的智慧变电站。
金华供电公司集思广益,完成智慧变电站理念梳理、技术标准编制、设计方案确定;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专项组织机构,组建协调、设计、一次、二次、辅控、土建、宣传7个工作组,细化工作计划和人员安排;采用现场周例会和日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进度管控,确保工程计划有序开展。
11月10日,经过71天的努力,110千伏站前变电站顺利投运。该站创新采用防开路技术,实现热备状态蓄电池零秒切换;应用开关机构二次元件集成技术,减少现场安装调试量,提高运维效率;采用5.8G无线技术,实现站内无线信号全覆盖,满足数据传输需求,也积累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