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特高压输电通道 返回

能源互联网发展需冷思考

作者:刘满平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16-03-1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历史经验一再表明,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变革往往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和烈度发生。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由能源互联网推动的能源革命,即使穷尽所有想象,也难以预测其到来的速度有多快,影响程度有多深远。面对新的变革和潮流,在尽情享受发展盛宴的同时,还需冷静思考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将能源革命目标的实现完全寄希望于能源互联网吗?能源互联网一定能提供低成本能源吗?能源互联网会隐藏怎样的风险?

积极作用

能源互联网概念自2008年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首次提出后,一直不温不火。但去年下半年起,“能源互联网”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各大能源论坛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政府也确定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毫无疑问,能源互联网发展将给能源业带来积极作用,如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和使用能源的方式,赋予消费者公平的权利,创造投资机会和商机等。

能源是根本,是“道”,互联网只是手段,是“术”,两者结合本质是互联网与能源的融合与创新,目的是为解决当前能源业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效、低碳、安全及可持续的能源革命目标,而不是将能源简单互联网化。

能源互联网对能源的高效、低碳两大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通过互联网对整个能源产业链条的重塑和高度智能化管理,能解决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问题,能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能源需求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解决能源分布和市场供求失衡问题,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均衡;还能把能源消费者和生产者融合在一起,将个体打造成既是能源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实现产消一体。在当前能源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之前的体制障碍将逐步消除,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等,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未来能源应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

理智应对

但对于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这两个目标,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并不见得是好事。由于电力、油气的特殊性,对中游管网依赖程度高,安全、可持续利用要求高。中国的电力、油气行业在保证能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方面,成绩不比发达国家差。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能源市场供应主体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监管日益困难,如“售电市场放开”是中国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但当售电放开后,出现很多供电主体,如果一家公司经营不善倒闭,谁来保证供应?谁来兜底?而现在则有统一的电网公司可以绝对保证供应。另外,可再生能源供应的持续性、稳定性较差,如何将之转化为稳定性强、波动性不大的能源也是一大难题。

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并不意味就能提供成本更低的能源。中国的能源现状是:常规能源“富煤、贫油、缺气”,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规模效应还未真正体现,这就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价格高于常规能源。

尽管11月18日中国气价下调,但石油、煤炭、电力与天然气相比仍有价格优势(下调后油气价格比仍为0.6∶1);现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如果没有投资和价格补贴,仍没有经济性。如果一味弃煤炭不用,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比例,能源价格还要上涨。能源价格的提升,又会抬升整个社会的成本,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与美国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依据美国波士顿顾问公司夏季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若以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做比较,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则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假设在美国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则需0.96美元,足见两者制造业成本差距已缩小到何种程度。

所以,在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同时,面临的尖锐问题是,整个社会能否承担得起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成本?能否承受能源成本攀升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冲击?能否忍受由于成本上涨而带来的产业转移?

辩证分析

如果说能源革命是对中国原有能源体系的颠覆性变革,那么在将互联网思想引入能源业后,能源互联网带来的就不仅是针对能源技术的变革,而且是针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能源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大变革往往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商业及市场投资机会的角度看,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确将会带来新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为互联网能彻底颠覆能源业“天然垄断”的神话,把之前那种集中式、单向、生产者控制的能源系统,转变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辅以部分集中式能源、与更多消费者互动的能源网络,将原来封闭运行的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划分,并尽可能开放和共享,必会产生新的利益区块,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前景诱人。

但从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ICT和互联网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存在技术、安全、标准等问题,而且需要协调消费者、发电企业、电网、售电企业、政府等相关方的利益。在看到其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是否也要看到其暗藏或潜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颠覆传统金融业、带来普惠金融红利的同时,也因其金融方式及手段日益复杂而带来新的金融风险,不得不需要政府加强监管。

分享到:

关键字:能源互联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