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三样”代言!习近平:中国新能源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储能网
2024 05/09 09:03:40
来源:中国储能网

为“新三样”代言!习近平:中国新能源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字体:
作者:潘望

  中国储能网讯:法国时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来源:新华社

  在会晤中,习近平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在经济学上不成立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的产能高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低一些,这是由各自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

  和所有西方国家一样,中国是一个高度融入全球化的开放市场,中国企业配置资源不仅考虑国内,还要考虑国际,这是国际化企业的天然倾向。如果各国生产仅满足国内需求,就不会有跨境贸易。如果产能超过本国需求就是“产能过剩”,那就等于将产品出口跟产能过剩画上等号,这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流氓逻辑。

  因为,当今世界所取得的财富和物质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得益于各国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基于比较优势形成的全球分工。

  这种比较优势,过去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等天然差异。随着科技成果的全球扩散和各国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比较优势的形成开始更多依赖后天因素,比如产业政策、战略规划以及科创能力等,各国通过合理的要素组合培育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不断跃升,并推动全球分工体系朝着更有效率的方向调整。

  彭博社气候和能源领域专栏作家大卫·菲克林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国家能向你提供廉价商品,你应该买它,然后把你廉价的商品卖回去,这就是标准经济学,这就是比较优势。如果你查看中国各家公司在公司层面的数据,会发现并不存在所谓依靠补贴的证据,而你所看到的则是一个非常庞大、充满竞争力的产业。”

  最终,我们也会看到,不管是哪个国家在某一行业、某一阶段的领先,最后的结果其实都有利于全球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和人类整体福祉的提升。

“产能过剩”从数据来看也不成立

  当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能源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通过新能源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实现低碳减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的光伏、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在全球市场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中国储能网查阅公开资料发现,2023年,在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当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而根据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在近期发布的《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测,电池技术对实现气候和能源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到2030年,电池装机规模需增长6倍才能达到既定气候目标。

  《报告》指出,2023年,电池储能部署规模在电力各领域中增长最快,公用事业电池储能、微电网储能、光伏户用储能等领域电池储能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全球总计增加42吉瓦电池储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速高达130%。

  《报告》认为,全球电池需求预计将呈现高速上涨态势。其中,为满足新增风光发电储能需求,到2030年,全球储能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00吉瓦,新增储能装机中,电池储能占比预计高达90%,到2030年,电池储能规模将达到1200吉瓦。

  同期,电动汽车领域电池应用规模同样发展势头迅猛。2023年,全球新增1400万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部署规模同比增长超过40%。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显而易见,从需求端的巨大潜力来看,中国新能源领域产能远未“过剩”。

  对此,彭博社分析认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汽车出口商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国际公认的正常水平,美欧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是企业效率不如中国企业,而不是中国“产能过剩”。

“脱钩断链”没有出路,开放合作是唯一选择

  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让美国等国家觉得触碰了其垄断利益的奶酪,其结果就是美国或诉诸保护主义,或直接遏制打压,试图阻断中国产业升级的正常发展。所以,当下所谓“产能过剩”根本不是市场定义下的结论,而是一场人为制造的虚假谎言。

  同样是应对气候变化,西方一些人将目前困境归结为新能源产能不足,却反过头来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

  同样是进出口汽车,中国对欧洲出口的电动汽车仅占欧洲8%的市场份额,还是被批评为“产能过剩”,德国近80%的汽车产量销往国外,则被誉为“汽车强国”。

  同样是政府补贴引导,中国只在研发阶段提供补贴就被“千夫所指”,而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削减通胀法案》充斥排他性、歧视性补贴政策,却能“理直气壮”颁行天下。

  而无论是阻止中国先进产能流入西方的“产能过剩”也好,还是防止西方先进技术流入中国的“小院高墙”也罢,其实都无关“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贸易体系”的健康与否,只是西方一小部分国家压制中国领先产业正常发展的借口而已。

  中国储能网注意到,对于西方某些人炒作的所谓“产能过剩”话题,习近平主席已经明确指出:“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要“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的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显然,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历史趋势下,西方某些人所渴望的“脱钩断链”根本不可能实现,开放合作是彼此唯一的选择。而无论国际形势如何演变,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责任编辑:孟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