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传统“源随荷动”的平衡模式逐渐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转变,充分挖掘负荷侧资源调节能力成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
空调负荷具有较强的季节规律、良好的可控性和可短时中断特性,在可调节负荷侧资源中具有较大的调控潜力。以市场化手段挖掘空调负荷调节能力,对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升新能源电量消纳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空调负荷规模大但调节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近年来,随着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次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空调负荷保持快速增长,是重要的负荷侧资源。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最大负荷中空调降温负荷占比超三成。然而,受用户意愿、技术手段、价格机制等因素影响,当前空调负荷调节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用户参与空调负荷调控的积极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空调负荷调控属于新兴技术,大部分工商业用户出于对人员体验、技术安全性等方面的考虑,仍持观望态度。居民节约用电意识也有待增强。
空调负荷规模化、精细化调控技术水平仍需提高。目前我国空调设备类型多样,部分老旧设备不具备远程调控功能。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类型的空调负荷特性及调控能力差异性较大,开展个性化精准调控技术难度较高。
价格信号引导作用需进一步增强。我国部分省份工商业分时电价时段划分与负荷高峰仍存在一定偏差,峰谷价差相对偏低。同时,我国仅有半数省份执行了居民分时电价,引导居民节约用电力度还可加大。
利用市场化手段激励空调负荷参与系统调节
国内一些地区积极探索负荷侧资源参与市场的模式。一种模式是将市场竞价元素引入需求响应,通过招标竞价的方式邀约负荷侧资源;另一种模式是将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融合,以虚拟电厂的方式整合空调等负荷侧资源调节能力,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获得收益。但是,当前需求响应与电能量、辅助服务等市场仍相对独立,针对空调负荷资源的市场化需求响应机制有待完善。
在参与市场主体方面,可根据资源特性、用户意愿、调控技术成熟度,分类推进空调负荷资源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资源集中、具备监测控制条件的大型工商业空调负荷可直接或聚合后参与现货、辅助服务市场;小型工商业和居民空调负荷可通过虚拟电厂等方式聚合,满足市场准入条件后参与现货、辅助服务市场。
在参与市场种类方面,现货市场建设初期,空调负荷可从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起步,与其他市场主体统一申报、同台竞价;现货市场长周期运行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将逐步取消,空调负荷可参与日前现货市场交易,并可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提升调节性能,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对于调节容量大、响应持续时间长、注重舒适度的用户,可鼓励其通过调节空调温度控制负荷,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竞价,助力应对负荷尖峰和深谷。对于调节容量小但响应快速、看重经济效益的用户,可鼓励其通过快速投切空调负荷,参与调频和备用辅助服务市场,助力保障电网运行安全。
在市场衔接方面,可统筹省间和省内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响应等功能定位,推动优化业务组织时序和实施流程。对于省间市场,省内现货市场预出清出现供需平衡缺口时,可同时启动省间现货市场与需求响应,统筹需求响应调节能力和申报补偿价格,确定省间现货申报量价,以省间现货出清量价为省内需求响应正式出清边界。对于省内市场,空调负荷同时参与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响应时,可结合自身特点合理选择竞价策略。
需从技术、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挖掘空调负荷调节潜力
为推动空调负荷更好参与市场化需求响应,充分挖掘空调负荷调节潜力,需从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激励政策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以更强的技术支撑能力夯实空调负荷参与需求响应的物理基础。规范空调负荷接入标准,通过安装智慧能源单元、智能监测设备和协议转换器,实现空调负荷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对于小而散的空调负荷资源,建立聚合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智能控制、“云云对接”等方式推动空调负荷实现线上规模化柔性调控,为接入的用户参与需求响应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为空调负荷参与辅助服务和现货市场交易提供技术支持。
以适合空调负荷特性的峰谷电价政策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调节。针对空调负荷建立合理的峰谷电价机制,综合考虑季节、电力现货出清量价数据、系统净负荷曲线、历史空调负荷曲线等因素合理确定分时时段划分方法,在原有居民分时电价基础上,适当扩大峰谷价差,制定尖峰和深谷电价,引导用户避峰就谷和合理用电。出台针对商业用户的双蓄电价优惠政策,鼓励空调负荷较大的大型商业用户购置使用蓄冷(热)空调,进一步提升空调负荷持续调节能力。在电力零售市场中,通过明确峰谷时段、规定价差下限、制订标准套餐等方式加强分时信号引导。